最新

友情链接

超1.55亿,“国药系”转让子公司51%股权

2025-08-04     动脉新医药 HaiPress

2025年7月31日,国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现代”)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7月30日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所持有的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哈森”)51%股权,挂牌底价为人民币15519.2541万元(超1.55亿元)。

事实上,就在2025年7月1日,国药现代就披露了《关于拟公开转让控股子公司股权预挂牌的提示性公告》,为推进实施公司中长期战略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司资产的运营效率,公司拟公开挂牌转让控股子公司国药哈森51%股权。此次挂牌是正式披露了底价。

据公告,截至2025年4月30日,国药哈森的净资产为人民币15,202.78万元。根据资产评估报告,以2025年4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国药哈森股东全部权益评估价值为30,429.91万元,较审计后账面净资产增值15,227.13万元,增值率为100.16%。

产、学、研一体已成型,未能扭亏为盈

国药哈森是上市公司国药现代投资组建的控股公司,大股东为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当前已打造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化国家基本药物生产基地。

发展至今,国药哈森占地500余亩,注册资本8329万元,总资产6亿多元,拥有员工1600多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0多名;公司获得药品生产批文产品163个,拥有小容量注射剂、口服固体制(含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原料药等多种剂型的GMP生产线。小容量注射剂年产能40亿支,口服固体制剂60亿片(粒、袋)、原料药1200吨。

国药哈森前身商丘市哈森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12日,公司位于商丘市永安街12号,是由原商丘市制药厂破产改制而组建的法人企业。2004年8月,公司与国药控股实施股权合作,始更名为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国药现代控股51%,商丘市哈森药业原自然人股东占股49%。

国药哈森2009年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4月,国药哈森随国药现代整体纳入国药集团;2014年,国药哈森成立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河南分院。

2016年,国药集团改组国药现代,国药现代为国药集团旗下的化学药工业平台,国药哈森成为国药现代的控股子公司。至2016年12月,公司整体搬迁至商丘市梁园产业集聚区国药产业园,注册地址变更为商丘市梁园区新兴路166号。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依托国药集团的产品研发背景和技术支持,成立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河南分院,并建立海归博士工作站、河南省高端晶体药物研发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抗真菌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及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此外,国药哈森还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质量检测仪器,形成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GMP规范实施生产及质量管理。官网显示,公司还将建设成为豫鲁苏皖四省接壤地区最大的小容量注射剂和特色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及国药集团布局河南最大的国家基本药物生产基地。

事实上,如果配以强大医院渠道和配送网络,按照国药哈森现有布局,业务还能延伸出新的可能。

然而转让公告直白地指出国药哈森困境。

据公告,国药哈森目前在销品种规模较小,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且与公司下属其他子公司产品重叠度较高;2021年以来,国药哈森经营持续承压,业绩连续亏损。从过往数据来看,国药哈森确实自2021年后业绩便陷入持续亏损困局,2024年营收3.66亿元,却亏损6483万元;2025年1月-4月,营收1.01亿元,仍亏损1989.8万元。

公司产品在销品种规模有限,与国药现代旗下其他子公司存在较高重合度,种种因素叠加,使得国药哈森逐渐成为国药现代的经营拖累。

细究业绩下滑原因:部分青霉素类原料药及中间体的销量、价格同比走低;制剂业务板块,部分头孢类、激素类、神经类产品受药品集中采购及终端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销售收入同比有所下降。

本次转让国药哈森股权将有利于公司持续聚焦优势领域和重点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公司资产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公司资产的运营效率,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从规模到高效,传统巨头竞争转向

常与“国药系”并称的“华润系”,以及一众国内医药巨头,在2024年时就已经开始频繁挂牌出售非核心资产。不过,无论是“国药系”还是“华润系”,密集挂牌子公司,看似“甩卖”,实则是医药央企在周期拐点下的主动举措。

更大的拐点在2024年底。2024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将“两非两资”剥离纳入央企年度考核,并设下硬指标。政策落地不到半年,两大巨头便掀起一波“清仓式”挂牌:国药现代1.55亿元底价出让国药哈森51%股权,华润三九1086万元转让九州通医药科技51%股权,博雅生物更是三度降价仍难寻买家。

密集动作背后,是同一套冷峻的算盘。

首先,低效的资产正在拉低整体回报率。以国药哈森为例,2024年前4个月即亏损近2000万元,且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品种与国药现代重叠,集团继续输血只会让内耗进一步加剧。

其次,集采常态化与毛利下滑让“规模红利”快速褪色。国药哈森部分青霉素类原料药及中间体的销量、价格同比走低;制剂业务板块,部分头孢类、激素类、神经类产品受药品集中采购及终端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销售收入同比有所下降。

因此,在利润空间被压缩的背景下,“瘦身”成为最直接的成本减法:剥离亏损或微盈资产,既可一次性回笼现金。

与此同时,卖方本身也在“腾笼换鸟”。国药集团在出售哈森、信立邦的同时,连续收购派林生物、山东药玻,同时延伸下游血浆资源和上游药用包材;华润三九则控股天士力、昆药并购圣火,向CHC健康消费品和处方药高壁垒赛道聚焦。

也就是说,传统巨头一边卖掉“不赚钱”,一边加码“最赚钱”,本质是把重要资金从低效业务中抽离,重新配置到既符合政策导向,又具备技术壁垒,同时还能实现渠道协同的领域。

因此,这波“卖子”潮并非简单的收缩,而是央企医药从以往“买买买”的规模竞争转向“效率竞赛”的转折点。

(责任编辑:zx0600)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