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潮涌,中式面馆也来“凑热闹”。
4月15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遇见小面”)向港交所递表,冲击“中式面馆第一股”。
2014年,宋奇与其他两名合伙人在广州创立遇见小面,主打川渝风味。十年磨“一面”,遇见小面成为行业黑马。过去3年,遇见小面实现了从亏损3597万元到盈利6070万元的大逆转。
遇见小面备受资本青睐,在资本推动下迅猛发展。联想、碧桂园、天图资本、九毛九等知名资本纷纷入局,其估值从1300万元飙升至30亿元,暴增近230倍。
本次IPO,遇见小面计划借助募资加速扩张步伐。然而,公司面临单店销售额下滑、市场局限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食安问题频频被投诉等困境。遭遇信任危机的遇见小面,能否如愿完成IPO?
资本驱动的高速增长
赴港IPO,遇见小面的底气源于经营业绩的高速增长。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遇见小面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11.54亿元,两年近乎翻了2倍。这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97.30万元、4591.40万元、6070万元,2023年、2024年同比分别增长227.63%、32.20%。
遇见小面业绩高速增长,与快速扩张紧密相关。2022年至2024年,公司门店数从133家增加至360家;其中,2023年净增82家店,相当于每4.5天开一家新店,2024年净增108家店,提速到约3天开一家店。
快速扩张,资本功不可没。
遇见小面创始人宋奇,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0年又在香港科技大学取得机械与工程专业硕士。理工科出身的宋奇在科技公司工作一年后离职,进入中国香港麦当劳营业部担任了一年多管理培训生。2011年,宋奇回到广州加入百胜的开发部,主要负责肯德基、必胜客的新店选址工作。
积累了运营、选址等方面经验的宋奇,于2014年与同为华南理工大学学子的苏旭翔、罗燕灵合伙,在广州创办遇见小面。
高知创业,从一开始便与资本结缘。截至目前,遇见小面完成了8轮融资,融资总额约2亿元,资本推动着遇见小面快速扩张。
具体来看,2014年天使轮融资,获顾东生200万元、天图资本李康林100万元投资;2016年Pre-A轮融资,九毛九以285万元、青骢资本以15万元增资,推动门店从4家扩张至20家;2016年A轮,联想集团的资本平台弘毅投资旗下百福控股投资2500万元,遇见小面加速供应链建设,门店数量突破50家;2020年A+轮融资,九毛九、高德福联合领投,此次融资额未披露,推动启动数字化升级;2021年B轮、B+轮融资,碧桂园创投连续领投,融资额超1亿元,推动门店从150家增至360家,并探索海外市场。
目前,弘毅投资通过百福控股旗下奇昕持股17.16%,为遇见小面最大外部机构股东。碧桂园创投通过汇碧一号、汇碧二号合计持股9.06%,为第二大外部机构股东。九毛九集团通过品芯悦谷持股6.50%,为早期重要支持者。此外,青骢资本、天图资本等均持有部分股份。顾东生持股7.73%,为持股最多的个人投资者,高德福等个人投资者也参与了投资。
从门店数量变化看,正是最后两次融资,直接推动了遇见小面加速扩张,进而拉动了公司经营业绩高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宋奇设立开店目标,3年后达到千家。3年期已过,遇见小面距这一目标尚远。截至目前,遇见小面门店数为380家(含中国香港6家)。
基于增长目标,遇见小面计划加速开店,2025年至2027年开设120家至150家、150家至180家、170家至200家自营和特许经营新餐厅。
资本驱动之下,遇见小面的估值暴增。2014年,其投后估值为1300万元,2021年的估值达到30亿元,增长约230倍。
以价换量的尴尬处境
借助资本之力加速扩张,遇见小面实现了经营业绩高速增长,但其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处境。
外部资本入股,除驱动遇见小面扩张外,也给遇见小面的经营发展提供了不小助力。
早期,九毛九为遇见小面提供标准化运营经验,如引入“太二酸菜鱼”的爆品策略,将重庆小面、豌杂面等单品打造成月销超20万碗的明星产品。弘毅投资通过百福控股整合餐饮产业链资源,帮助遇见小面优化中央厨房布局,实现90%食材标准化生产,使得其物流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碧桂园创投利用地产资源为遇见小面提供门店选址、物业合作等便利,并推动其与千玺机器人集团合作,研发智能点餐、出餐设备,提升运营效率。
备受关注的是,京东集团前CEO徐雷加入遇见小面,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其带来供应链与下沉市场经验,其主导的“毛细血管式下沉”策略已应用于遇见小面的低线城市拓店计划。
在资本助力下,遇见小面采取了低价抢市场的扩张策略,推动了业绩增长。
2024年,遇见小面主动降价。然而,低价是一把双刃剑,引发了连锁反应。公司客单价从2022年的36.1元降至2024年的32元,翻座率从3.9次/天上升至4.1次/天,仅微升0.2次/天,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4.2%,日均销售额从2023年的1.39万元降至2024年的1.24万元。以价换量策略之下,公司毛利率从38.3%降至34.3%。
日均销售额下降、毛利率下降,遇见小面靠加速开店对冲,以实现业绩增长。
加速开店,遇见小面还有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遇见小面的新店仍然以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直营店为主,二、三线城市加盟店的占比越来越高。截至2024年底,遇见小面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为81家,占比提高至22.5%。但是,加盟店收入贡献率只有13.2%,单店年收入154.9万元,仅约为直营店年收入358.8万元的43.17%。
此外,遇见小面二、三线门店的翻座率为3.2次/天,明显低于一线及新一线门店的3.8次/天,这说明二线及以下城市消费者对遇见小面的接受度不高。
如此看来,遇见小面困在了一线及新一线。那么,当资本催化的扩张红利消退后,遇见小面能否在二线及二线城市以下城市实现更大规模加盟扩张,就显得尤为重要。
需平衡规模扩张与食安投诉
本次赴港IPO,遇见小面寻求加速扩张。
根据招股书,遇见小面的募资用途为:拓展餐厅网络、扩大地理覆盖范围及加深市场渗透;升级整个餐厅网络的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及提高客户忠诚度;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潜在公司的战略投资与收购;及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及营运资金。其中,40%募资投向未来三年新增440-530家门店,重点拓展华东、华中及海外市场。
遇见小面以直营店为主、加盟店为辅,正在靠特许经营模式向二、三线城市扩张,“下沉+加盟”,这将挑战公司管理能力。“直营保质量、加盟冲规模”,是餐饮资本化的主要路径,保证产品质量,也是遇见小面需要面临的考验。
近年来,遇见小面因为产品质量问题频频被投诉。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今年2月27日,一消费者投诉称,2月24日20时20分在上班地点吃了遇见小面(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岭悦荟店)外卖,当晚23时45分出现狂吐症状,一直呕吐到次日凌晨3时30分左右,救护车送往南海桂城医院急诊治疗,确诊肠胃炎(细菌性)。
鳌头财经发现,类似吃了遇见小面的豌杂面、酸菜肥肠面等食品后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的投诉并不少见。有消费者投诉称在配菜丸子里吃出棉线,还有消费者投诉称在食用遇见小面时发现卷曲毛发等。
2024年11月,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开展餐饮业食品安全大检查发现问题的处置通报(2024年11月第2期),通报显示,遇见小面东城东直门分公司存在未保持食品经营场所环境整洁的问题。
2024年6月28日,北京消协公众号通报,当年6月10日至24日,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开展餐饮食品安全大检查工作,对海淀区32家餐饮门店进行了依法查处。其中,遇见小面赫然在列。
中式快餐领域的乡村基、老娘舅,以及做麻辣烫的杨国福等,港股IPO悉数铩羽而归。积极寻求扩张而食安问题投诉不断的遇见小面,能如愿以偿吗?无论本次IPO是否成功,遇见小面未来的渠道下沉扩张及持续盈利能力都将面临挑战。
(责任编辑:zx0600)